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總工程師辦公室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部
環境政策部
水環境規劃部
大氣環境規劃部
生態與農村環境規劃部
公共財政與投資研究部
環境風險與損害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土壤環境保護中心
環境工程部
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
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氣候變化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環境區劃中心
環境PPP中心
環境保護投資績效管理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中心
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環境審計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核算中心
區域空氣質量模擬與管控研究中心

新環保法向污染宣戰
經濟觀察網:中國環境網 時間:2014年6月4日
導語: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本身就存在不可完全避免的矛盾,對于現階段的環境污染現狀,政府應當痛定思痛,徹底擺脫唯GDP至上的發展模式,敢于拒絕高污染低效率產業,敢于治理產能過剩等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指出:“我們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作為正式寫入新環保法后的第一個環境日,中國今年環境日的主題是“向污染宣戰”。在未來抗擊污染的戰爭中,新環保法為我們提供了強大武器。
首先,新環保法確定了包括“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這是改變現有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是贏得這場與污染的戰爭的關鍵一步。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這種發展方式雖然較好地促進了現階段的經濟增長,但這背后所隱藏的高消耗、高污染甚至帶來了環境災難。這次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將原先的“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改為“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無疑是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基礎”的法律宣示,為打贏抗擊污染這場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其次,加強環保領域的投資,鼓勵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則是為打贏這場戰爭打磨鋒利的武器:一方面,新的環保法里明確提出了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對于財政支出,新的環保法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既強調了加大投入“保護與改善”,又強調了資金的使用效益。資金效益的最大化,追根溯源也是資源效益的最大化。這里,應充分發揮市場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在市場發展的引導、市場規則制定和市場運營監管中的主導作用,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
再次,擦亮認識環境質量與污染狀況的“眼睛耳朵”。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絡,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則彌補了長期以來跨區域污染入侵時各地難以共同合作抗擊污染的軟肋。并通過完善環境預警機制作為加固防止“污染”這一敵人壯大及入侵的前沿崗哨。在現有的快速經濟發展階段,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將其杜絕固然不大現實,我們能做的是通過事前縝密的預警方案、事發時高效的監測機制和事后完善的補救措施將污染入侵的損失降低到最小。新環保法明確了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托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包括空氣問題,如空氣質量評價、監測和預警機制)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將潛在的污染掌握在可控范圍之內。
最后,政府、企業和公眾應共同構筑抗擊污染的“統一戰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本身就存在不可完全避免的矛盾,對于現階段的環境污染現狀,政府應當痛定思痛,徹底擺脫唯GDP至上的發展模式,敢于拒絕高污染低效率產業,敢于治理產能過剩等問題,這是政府必然要邁出的一步。同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資本本身具有逐利性,而企業應該將這種逐利性限制在現有的環境制度之中,通過現有的環境制度改善升級自我的經營生產方式。在抗擊污染的戰場上,挺身而出勇于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及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也必然會受到民眾的歡迎;而逃避環境責任甚至違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不僅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相信公眾也會以消費者的身份通過市場給予此類企業“血的教訓”。而作為普通公眾,一切個人都具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在政府-企業-公眾的三角關系中,事實上公眾是最龐大的主體。新的環保法專章規定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公眾既是“好的環境”的受益者或“壞的環境”受害者,而在這場抗擊污染的戰斗中,公眾又是最廣大的參與者。我們應當意識到,環境問題并非能夠在一朝一夕解決,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拿出決心和行動,從改變自身生活方式到積極參與對污染企業的檢舉,從關注環境問題到參與保護環境,當這種效應在全民身上得到放大之后。(岑天宇包存寬)
沒有相關信息